“人之初”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发表时间:2017-07-15 13:21:44 来源:矫正学员的故事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孟子的思想,而同是儒家的荀子却主张性恶论。那么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呢?
一、初来乍到
这个九岁多一点的男孩是先天腭裂,术后没有得到语音训练,到了九岁依然说话不清楚。刚来到学校时这个大男孩很调皮,而且上课不配合,语言矫正和别的课程不一样,不配合对矫正进度有很大影响。
二、潜移默化
阳光语言矫正学校的老师都是被各种各样的孩子在千锤百炼中练就出来的,但这个男孩也确实太调皮了,那是夏初,天气慢慢热了起来,老师就把外套搭在椅子上,趁下课的时候,男孩居然把老师的外套扔出了窗外,再上课时老师发现外套不见了,然后看到男孩在偷笑,除了无奈,只能忍耐,而且还得想办法怎么能让男孩好好听课,慢慢地,男孩虽然还是一样调皮,但上课的时候变得认真了些……
三、前尘往事
据家长说,孩子在学校里时因为说话问题被嘲笑还打了别的同学,后来就经常和几个“坏孩子”玩,可能沾染了一些坏毛病,似乎从那以后变得非常不听话,动不动还会跟妈妈发火。其实有语言障碍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因为语言障碍造成心理障碍,特别是遭到嘲笑的时候,很多孩子从此开始自我封闭,害怕和人交流,男孩似乎刚好相反,但本质上还是一样的,只是环境有所不同,有几个“坏孩子”肯接纳他,所以他下意识地产生感激,也就沾染了不良的习惯。
四、真情流露
有一天教他的老师生病了,一天没见到老师的男孩开始表现得特别着急,就问另一位老师,另一位老师就告诉他原来的老师被他气病了,想不到男孩突然哭了起来,边哭边说:“我再不惹老师生气了!”……
当然,一个习惯的改变还是需要时间的,但这件事让老师们感受到男孩的本心,有时候一个“坏孩子”未必不是一种伪装、一种自我封闭的方式。
五、完美
当然,调皮的习惯不会真的一下子就改变,但不知不觉中,男孩子完全变了,最重要的变化还是发音上,从一开始不能完全听懂,到可以说清每一个字,也意味着毕业的时间也快到了。而让家长最惊讶的是除此之外还有性格上的变化,孩子懂事了,变得听话,不会再向妈妈发火,而且开始关心身边的人。就这样,男孩比预想中提前毕业了。
人之初到底是善还是恶?
如果不是因为自身的缺陷被人嘲笑,男孩也许不会变“坏”,如果没有在阳光语言矫正学校的这段矫正时光和最终获得的正常语言,男孩也许会继续“坏”下去,成为问题少年。
其实是善是恶,在教育理论上的目的都是引导孩子向善的方向发展,性善论可以给孩子看,在于正面引导,性恶论可以给家长看,在于避免。而真实情况应该是成长环境决定善恶,“人之初”没有善与恶的区别。
善恶是文明社会的产物,在文明之前,只有自然法则,没有善恶,所以珍惜我们所拥有的文化,拥有的文明,并引导其向好的方向发展,为社会贡献一份善,贡献一份爱心,才是最应该做的事。
比如多关注一下语障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