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儿语言康复指导:为什么要挡住自己的嘴巴?

发表时间:2024-07-12 10:12:06   来源:听力语音障碍 免费咨询 分享一个聋儿语言康复的小窍门,国外的一些专业老师都在用。但国内鲜有人知。传统的聋儿语训中,我们都使用过听觉口语法,强调利用聋儿的视觉优势,进行看+听+说的模仿练习。
这样做的好处是,孩子通过观察,能够快速理解。
但是也有一个坏处,一些大龄聋儿,早期养成了依赖视觉“读唇”的习惯,这就造成了他们的听觉方面总是处于弱势态势。所以,国外的一些专家,提倡可以适当使用“遮口法”进行引导。
 
深入探讨一下,为何在聋儿的语言康复训练中,老师或家长要挡住自己的嘴巴。
 
首先,我们要明白,聋儿由于听觉的障碍,他们的视知觉发展速度往往较快。这是一个自然的补偿机制,当听觉受损时,个体会更倾向于依赖其他感知觉,尤其是视觉,来理解和沟通。然而,这种依赖视觉的方式,并不能真正帮助聋儿获得良好的口语能力。因为语言的本质,是声音与意义的结合,而不仅仅是唇形的变化。
 
随着现代助听技术的飞速发展,聋儿已经能够通过听觉感知声音,辨别声音,并进而发展口语。而“遮口法”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而提出的。它强调在训练过程中,突出听觉的刺激,帮助聋儿养成聆听的习惯,而不是依赖视觉去观察和理解语言。
 
那么,“遮口法”具体是如何操作的呢?当成人(主要是教师和家长)与聋儿面对面说话时,他们会适时使用手掌遮挡口部,以避免聋儿通过视觉感知和理解语言。遮挡的手型是五指并拢,呈自然伸展状,手心朝向说话者的嘴唇,手背朝外,和拇指相连的食指边缘横放于说话者鼻与上唇之间,整个手掌与口部成45°角。这样,即使说话者的口部被遮挡,声音也不会因此改变,而聋儿则无法看到唇形的变化,从而更加专注于听觉信息的接收。
 
“遮口法”的应用,一方面可以达到提示聋儿注意聆听的目的。当说话者遮口时,就意味着他们准备说话,聋儿需要集中注意力去聆听。另一方面,遮口还可以避免视觉线索的干扰,让聋儿更加专注于声音本身。在一些场合中,“遮口法”还可以起到轮替作用。比如,在练习发音时,训练者可以先用遮口的方式示范发音,然后将手掌放于聋儿的嘴边,要求他们发同样的音。这样,聋儿就能更加清晰地感受到发音时的气流和口腔变化,从而更好地掌握发音技巧。
 
当然,“遮口法”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适用。当聋儿无法注视说话者的口唇,或者他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聆听习惯,不再依赖唇读时,就可以不必使用遮口技巧。因为此时,聋儿已经能够自觉地通过听觉来理解语言,而不再需要额外的视觉辅助。
 
总的来说,“遮口法”是一种富有创意且有效的聋儿语言康复技巧。它突出了听觉的刺激,帮助聋儿养成聆听的习惯,防止他们依赖视觉观察进行理解和沟通。然而,任何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我们在使用时需要根据聋儿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聋儿打造一个更加完善、更加个性化的语言康复方案,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声音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