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说话结巴口吃,0-5岁常见原因分析,如何选择训练方法?
发表时间:2022-07-22 14:42:07 来源:成人口吃少儿口吃
好多家长来信说,宝宝说话断断续续,经常卡壳,一开口说话就被幼儿园小朋友笑话是“结巴”。很多幼龄儿童说话时都会经历一个“结结巴巴,说不清楚,说不出口”的过程,大部分宝宝都能很快恢复正常,但也有2-4%的宝宝成为真正的
口吃,如果不及时给予引导和纠正,他们口吃结巴的情况可能会越来越严重,甚至会严重影响沟通交流,形成心理障碍。
儿童口吃的发生率逐年增多,很多口吃症状越来越突出,有些宝宝说话时憋得脸红,几乎一句话都说不完整,家长看在眼里,愁在心里。如何做好口吃的预防和防范?
如何做好口吃的引导和纠正呢?接下来谈谈语言矫正师的经验。
儿童口吃常见原因分析
1、生理性口吃的干预不及时
几乎所有幼儿在3岁左右都会经历一个“生理性口吃”阶段,主要是口腔发音功能不成熟,或者因为词汇少带来的语言组织中断等,基本上80%以上的生理性口吃都会得到自我恢复。但是如果父母未能给予有效的引导和纠正,会有2%的生理性口吃成为真正的儿童口吃。
2、模仿和暗示的不良行为
需要家长注意,有1/3的口吃行为来源于模仿和暗示。口吃模仿对象可能是父母或周围人,另外,儿童在语言发育阶段,语言习惯尚未形成,受到不良的口吃暗示,形成应激反应时也会发展成顽固的口吃。
因此,在宝宝早期的语音模仿期时,父母就要注意使用标准的语言引导,家庭成员也要注意平时对宝宝的语言影响。
3、词汇和思维表达不匹配
先有思维后有语言,某些口吃宝宝的思维发展过快,但语言组织能力落后。尤其是发音不准,词汇、语句组织不熟练,在急于表达的时候,经常出现因为措辞卡壳,重复纠正的情况。一般来说,随着语言词汇的增加,说话的熟练度增加,口吃问题都会在短期内消失。但有些宝宝因为各种原因,出现语言理解和表达发展不平衡,也会形成不可避免的口吃障碍。尤其是过了5岁,还是说话结结巴巴,词不达意的宝宝,口吃问题尤其突出。
4、家族多发病史,语言环境复杂
虽然不确定口吃有遗传基因,但是家族成员会出现多发的口吃几率,实际案例中,会出现父辈有口吃,那么子辈出现口吃的几率就比较大。另外,由于早期幼儿的语言是通过模仿习得,如果家庭语言复杂多变,使用多种语言沟通,会增加宝宝语言学习的压力和难度,出现口吃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
5、突发事件带来的应激刺激
有些宝宝的口吃会突然出现,久久不能自愈。特别是受到打击和刺激时,对于心理尚未成熟的宝宝来说,应急刺激带来的压力,可能会导致口吃。比如宝宝刚刚进入懵懂时,受到呵斥和批评,恐吓和惊吓时,会极大的刺激到语言中枢,让原本就不稳定的语言感知出现剧烈变化。下次再经历同样情景时,就会不自觉的出现口吃。这也是口吃受到环境的负面影响时,带来的不适应的表现。这样的口吃宝宝将来会变得心理敏感,性格多变。
是不是真的口吃,要分清
0-5岁是解决儿童口吃的最好年龄,父母一定要早早的认识到这一点,选择对宝宝最有利的干预措施,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口吃难关。
前面讲到的生理性口吃,其实只是正常的语言发育现象,如果家长忽视了,可能会错过了真正口吃的防范,是不是真的口吃,如何分辨?
家长一定要分清。一般情况,宝宝出现口吃的时间比较短,有自我纠正的趋势。且口吃的表现没有规律。这样的口吃不必担心,家长不要过分提示,做好日常语言交流引导即可。
但是有些宝宝的口吃问题比较有规律,比如首字难发,句中卡壳,重复,口吃的现象超过6个月,且有加重的趋势,那么家长就需要重视了,必须给予专业的语言纠正。
口吃的矫正方法很多,家长一定要寻求专业的语言矫正师和心理分析师的帮助,因为口吃不仅仅是语言障碍问题,通常也是心理健康问题,选择口吃纠正的方法,技巧性和实用性非常强。一旦选择了不合适的方法,可能就会对宝宝的后期康复带来复发的难题。
了解更多儿童口吃问题